【COP26】不完美、可接受、要改善的談判結果


2021-12-20

低碳想創坊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青年代表何偉歡

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曲終人散,夠竟這個國際氣候談判最終「談」了什麼?又「判」了什麼?

第一次跟隨低碳想創坊以觀察員身份親身參與這場被喻為你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國際會議。會議每日有幾十場、甚至過百場會議、談判進行中,要看懂每日的議程也不是一件易事;進入談判的會議內,要聽得明談判內容更是難上加難。事實上,國際氣候談判就是難,錯綜複雜。

但談判的結果可以簡單概括為一句:「不完美、可接受、要改善」。大家應該記得會議最後一刻,印度在中國和其他依賴煤炭的發展中國家的支持下,提出修改格拉斯哥氣候公約的最終文件,把呼籲「逐步淘汰」(Phase Out)燃煤發電的用字改為「逐步減少」(Phase Down)。臨時的修改引起很多爭論,更讓主席Alok Sharma 一度哽咽。雖然英國首相在會後指兩者「沒有太大區別」(not much difference),堅持COP26是取得歷史性的成功。

化石燃料作為氣候變化的最大元凶,然而,不論是《巴黎協定》或其他的國際氣候協定中,均未有提及; 因此格拉斯哥氣候公約是聯合國氣候談判歷史上首份提及化石燃料的文件。雖然用字的修改令很多人失望,但不少人認為把減少化石燃料寫進國際文件上,是一個信號讓全球知道化石燃料正逐步淘汰,是一大突破。結果不完美、可接受、要改善。

也有不少人認為針對字眼的爭論毫無意義,但整個會議大部分的談判都是與用字相關。回到會議的開幕上,來自薩摩亞的年輕氣候行動者分享在她們國家的一句諺語,英文翻譯為「Even Stones decay but words remain」石頭可以腐爛,但文字長存。她提醒各國的政黨決議者,當他們在會議室內談判、起草文件時,要記住那些黑白色的文字,不只是「Black and White Objects」,而是武器,是拯救或是摧毀,就在這白紙黑字間。COP26的每一份文件,它們都可以改變世界,每個單詞、每組數字都會重新定義世界的發展、人類生存的機會。

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COP26是徹底的失敗。《巴黎協定》要求各締約國就其「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 提出的減碳行動計劃每五年進行一次檢討,COP26正正是協定簽署後的第一次檢討。然而《巴黎協定》簽署後,過去的6年是有史以來最熱的年份、極端天氣事件頻繁,明顯反應各國在減碳的工作不足。COP26的首要目標是要確保《巴黎協定》1.5度目標可以實現(Keep 1.5 degree alive)。然而,氣候行動追蹤(Climate Action Tracker, CAT)分析各國訂定的短期氣候目標,數據顯示就算短期氣候目標全部實現,2100年地球氣溫仍將上升超過攝氏2.4度,遠超過《巴黎協定》1.5度的目標。然而主席Alok Sharma 指1.5度的目標仍然活著,只是脉搏非常微弱。只要各締約國信守承諾、加快行動,1.5度可以活下去。最後的談判結果是要求各國在2022年COP27重新檢視及加強2030年的減碳目標,不完美,有改善的空間,但可接受。

但真的可以接受嗎?在COP26期間,場區內也有有很多示威行動,其中有一個是一班年輕人靜靜地圍在一起,讀出一個個名字:一些因為氣候變化的死者名字。氣候變化對一些小島國家、發展中國家是生死存亡的問題。2009年的哥本哈根的COP,當國際談判的共識是2度,他們已經爭取1.5度,因為2度對於他們想說是死線,1.5度才是可以生存機會。最終他們爭取到的是控制升溫在2度,最好的情況下才是1.5度。過去多年,大國皆以2度為口號,當來到COP26,1.5度終於成為主流共識,在口號上、在文字間。但行動反應的卻離1.5度甚遠。小島國家無奈、無助也無力。2009年承諾的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一直拖欠、損失和損害(loss and damage)的賠償基金談判一直被否決,換來的只是一個「對話」(Dialogue)討論平台。有人認為這也是一大進展,COP26終於把損失和損壞的議題放上談判桌上,不完美,可接受,要改善。

是的,談判就是一種妥協的藝術。但在這場談判上,有些人、有些地方、有些國家注定是妥協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