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t Event
2024-01-11
低碳想創坊」舉辦 「COP28解碼:釋放香港的氣候行動力暨低碳關懷標籤嘉許禮」 建立平台讓社會各界集思廣益 採取比COP28 更進取的氣候行動
2023年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熱的一年,我們身處的香港,亦接連打破多項極端天氣紀錄,例如平均氣溫最高的七月及十一月、歷時最長的黑色暴雨警告及最高一小時及24小時雨量紀錄等,讓我們親身感受到高溫及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的破壞力。第二十八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COP28) 是首次進行「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評估各國在實現 2015 年《巴黎協定》目標,,即將氣溫上升控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攝氏 1.5 度以內的進展,意義重大;而香港政府缺席數年後,今次亦有隨中國代表團前往COP28,並出席在「中國角」舉辦以綠色金融為主題的論壇,盤點香港於全球推動環境保護及可持續金融發展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雖然COP28意義重大,但低碳想創坊有見本地各界對COP28的參與甚少,討論程度亦不高,故此於今日1月10日假富豪香港酒店舉行「COP28解碼:釋放香港的氣候行動力暨低碳關懷標籤頒授典禮」,希望藉此讓各界人士更加了解COP28的內容,從而更加認識氣候變化對自己業界及社會的關係。是次活動有幸邀請到多位COP28的觀察員,包括低碳想創坊研究員李育成、項目經理何偉歡和高級項目主任黃靖恩、德勤低碳亞洲執行董事施日莊(John SAYER)、香港地球之友主席葉廣濤及六位青年代表黃樂瀅、朱力恒、陳曉晴、蕭燕嵐、何瑋姍及邱悅程出席活動,其中李育成及施日莊更重點講解COP28的談判結果。低碳想創坊亦邀請到一眾學者、社會企業家、公民社會團體及企業代表、透過三場分享會讓公民社會、教育機構及商界更能深入討論COP28的啟示及共同探討他們可以辦識及採取氣候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達至氣候公義。
低碳想創坊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莊陳有致歡迎辭時表示:「今日BBC新聞指出,科學數據確認2023年將會是最熱的一年,平均氣溫上升1.48°C,1.5°C的目標已經失守。氣候危機步步逼近,各個界別再無藉口,拒絕採取氣候行動。」
是次「COP28解碼:釋放香港的氣候行動力暨低碳關懷標籤頒授典禮」分成上下午舉行。上午的環節以公民社會為主要對象,在能源轉型、氣候公義、氣候適應及健康等範疇作深入討論;下午環節則面向商界,內容圍繞社會創新、綠色金融及減碳進程,同時向領先一步的企業機構頒授「低碳關懷標籤」。
公民社會及教育機構是推動公義轉型的重要動力
分享會開始前,低碳想創坊研究員李育成首先以「COP28 解碼:對公民社會及教育機構的主要訊息」為題,點出COP28的全球盤點顯示各國的氣候行動仍然不足。COP28的最終協議承諾「轉型脫離化石燃料 (Transitioning away from fossil fuels) ,及表明各國需要在2030年前,將可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提高至目前的三倍及雙倍提高能源效率,雖有進步但仍然未足以淘汰化石燃料,亦未有保證發展中國家獲得足夠的氣候融資。
接著在第一場分享會:「香港盤點:公民社會推動公義轉型的角色」中,我們邀請了不同背景的嘉賓,包括社會企業、學術界、非政府組織和青年代表,就公民社會及教育機構如何推動香港低碳轉型及公義轉型,保障弱勢社群的福祉進行討論。眾位講者都同意政策是回應氣候變化及達至氣候公義的關鍵,而當政策有所不足時,公民社會的參與及自發行動就非常重要。
低碳想創坊COP28青年代表黃樂瀅女士指出在COP28觀察到國際重視氣候公義及人權,然而香港社會甚少就此進行討論,而氣候變化是一個跨世代的議題,故此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需要包括氣候公義及人權等價值觀及青年的參與。香港樂施會香港、澳門及台灣項目總監黃碩紅女士表示,香港樂施會到有社區研究氣候變化對弱勢群體的造成「不平等」影響,並與伙伴共同爭取政策需要關顧的弱勢群體。香港浸會大學地理系及亞洲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張文偉博士就分享現行的政策未有為風電場等減碳項目提供融資。推動政策外,公民社會亦可以更進一步,自發採取氣候行動,例如張博士就鼓勵民間自發提供安裝太陽能板的發電數據,讓社會了解可再生能源的貢獻;而好單位執行主席黃英琦女士就指社會需要從教育入手,啟發年青人的開拓精神,培育他們成為創變者,進行以人為本的氣候行動。低碳想創坊項目經理何偉歡女士就指出,公民社會亦可以把握機會,將政策轉化成更大的行動,例如低碳想創坊就藉著政府推出上網電價,推動本地非政府組織安裝太陽能板,增加可能再生能源的供電比例。
城市及發展規劃必須包括氣候適應措施 保障人類健康
COP28 首次設立健康日,強調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把健康考量納入氣候適應措施及相應的發展規劃非常重要。第二場分享會以「香港適應目標:創造共融、健康的宜居城市」為題,集合學者、青年主導的倡議組織、與致力於醫護及災害管理的非政府組織,展示氣候變化及健康之間的關係,以及各種有助社區適應氣候變化、建立健康宜居城市的項目。
分享會中,低碳想創坊COP28青年代表朱力恒先生就指出,城市在應對氣候變化上的角色愈來愈重要,反思香港的「宜居」政策、適應措施並未有與國際接軌,例如「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就很少提及與健康相關的議題。然而,香港都會大學應用科學系助理教授陳秉隆博士指出極端天氣如高溫直接引起的中暑、蚊蟲問題、水浸導致食水污染、食物安全受影響等間接引起的健康危機,令我們明白氣候變化引起的健康問題是不容忽視。因為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引起的健康問題上的缺席,許多非政府組織都在不同的社區展開相關的健康服務。醫護行者策略傳訊及人才培訓主管黎俊健先生就分享了氣候變化直接引起的健康風險對不同群體的生活成本帶來的影響,特別是舉例劏房戶及戶外工人面對因為極端天氣而帶來的健康危機時「無得走、無得唞、無得救」。同樣關注弱勢社群的健康問題及社區氣候公義,由低碳想創坊青年氣候培訓計劃學員成立的社區氣候應變關注組,成員劉愷嫣與與會者分享如何透捐贈防暑物資的資源再分配行動、提供避暑中心、社區休息站去建立一個健康的社區。要打造香港成為一個宜居城市,首先要知道香港面臨的常見氣候災害。香港紅十字會備災服務高級經理楊綺華女士分享大澳及薄扶林的項目介紹紅十字會如何在香港氣候脆弱的地區增加其氣候適應力。低碳想創坊高級項目主任黃靖恩分享,機構自 2018 年起採用了斐濟塔拉諾阿對話方式 (Talanoa) ,提供一個開放、平等、共融的平台,與公民社會組織進行一系列氣候社區對話,接觸殘疾人士、戶外工作者、劏房戶、精神病患者等不同群體,讓被忽視群體的說話被聽見。完成社區對話後,很多參與的組織不但繼續本身的工作,更受啟發開展新的氣候行動。
香港企業需更進一步 趕上國際氣候標準及趨勢
接著,低碳想創坊把討論範圍擴展至商界。德勤低碳亞洲執行董事施日莊首先從能源轉型、氣候適應、融資及碳市場等範疇,為出席者介紹COP28對商界的主要訊息,並點出COP28對可再生能源及能源效率的承諾,以及在農業、食物及健康等方面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或項目,都成為商界投資的指標。
在第三場分享會,來自非政府組織、慈善事業、初創企業及可持續發展諮詢公司的代表就從多方面探討「COP28之後:給商界帶來的啟示」。低碳想創坊青年代表何瑋姍指出,現時慈善組織與企業慈善活動只有很少部分與氣候變化相關,期望他們可以擺脫追求短期效益,放更多投資於長遠的氣候項目。專注開發先進鋰電池技術的皓智控股有限公司(GRST Holdings Limited)首席營運長吳家暉女士指出,科技能夠提供潔淨能源,為各界淘汰化石燃料提供出路;而在科研方面,青年的角色將越加重要。香港地球之友主席葉廣濤就介紹機構於 COP28 中國角舉辦的邊會論壇活動,內容包括香港在綠色金融及金融科技方面,如何能回應氣候變化。低碳想創坊研究員李育成就提醒商界需要真正淘汰化石燃料,而不是只顧漂綠;同時指出低碳想創坊正在研究香港綠色金融政策,檢視該領域在達致1.5°C目標下能源轉型不足的地方。施日莊就再次強調商界共同淘汰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氣候行動不能讓青年缺席
低碳想創坊多年來堅持派出青年代表參與氣候峰會,今年有7位優秀「青年氣候倡議培訓」(CATY) 畢業生出席COP28,在活動當天,他們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分享在COP28所見所聞。三位青年代表陳曉晴、蕭燕嵐及邱悅程在分享會上就「損失與損害」基金、「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及「氣候公義」三大議題,由個人的經驗出發,推動與會者從多個角度思考不同的氣候行動。在商討氣候變化對策的過程中,青年是重要的持分者。黃樂瀅與何瑋姍均點出,無論是在公共政策還是商業決定,政府及商界都需要讓青年切實參與決策過程,而不只是被動地諮詢意見。
氣候變化是一個跨世代的議題,青年的未來最受氣候變化影響,然而他們的權力卻是最薄弱。我們認識到青年人的聲音不可或缺,明白賦予其推動角色的重要性。低碳想創坊自2020年提出青年氣候倡議培訓(CATY)計劃,讓香港青年對國際氣候變化有更深的認識外,同時提供機會給他們親身參與國際氣候談判,把他們的國際談判經驗帶回香港,推動香港的社區氣候行動,真正做到「Think Global, Act Local」。
「低碳開懷標籤」肯定減碳成果 並推動參與機構持續進步
部分商界領袖早已領先一步,減低碳排放、實踐「環境、社會及管治」最佳滙報及支持循環經濟。2011年起推出的「低碳關懷標籤」計劃,每年向在實踐可持續發展方面有卓越表現的機構頒授標籤,鼓勵企業及機構身體力行,通過碳量度、減碳和碳抵消來減低碳足跡或達致碳中和,更透過提高申請要求,推動企業及機構持續進步。計劃推出至今,有逾500間來自各行各業的機構,包括上市公司、私人公司、政府部門、公共機構、社會企業、非政府組織、酒店、商業大廈/場地等獲頒「低碳關懷標籤」。今年,低碳想創坊一共向20個單位頒發44項「低碳關懷標籤」(CarbonCare® Label),表揚多間企業與機構在過去一年中履行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其中捷成集團、大樹有限公司及中國建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旗下香港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二期更已達至碳中和;置富產業信託及嘉里建設有限公司均獲得「低碳關懷ESG標籤」最高級別的第四級別。
上市公司在氣候行動中稍為領先,雖然上市公司有比較多的資源,但香港有超過三十萬間中小企,佔據著大部分的經濟活動,故此中小企亦必須緊隨上市公司的步伐,緩減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風險。
總結
社會各個界別,包括政府部門、商界、學校、社福機構、宗教團體及其他非政府組織等,均需要作出貢獻努力減碳,同時透過政策倡議、自發行動、教育及商業活動等,應對氣候變化,同時保障弱勢社群在低碳轉型時的福祉。根據COP28的協議,在接下來的兩年,各國政府都需要全面更新氣候行動計劃,社會各界都必須朝著這個方向。低碳想創坊期望活動能啟發各個界別採取進一步的氣候行動,推動更廣泛及有效的氣候行動,防止未來的氣候災害,並確保氣候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