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網上研討會

< Back

Past Event


2020-09-26

香港發展太陽能︰回顧與展望

為鼓勵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香港政府於201810月展開「上網電價」計劃,兩電會以高於市價的價錢向安裝太陽能系統的戶主買電,為民間投資太陽能帶來誘因。計劃推出將近兩年,兩電已收到約一萬份申請,令人鼓。但同時,「上網電價」計劃的年期有限,到了2033年計劃完結,經濟誘因消失,香港的太陽能發展會否受影響?香港有發展太陽能的潛力,能建設太陽能系統的土地遠遠未用盡,有什麼導致此停滯,怎樣才能突破?香港以社區為單位大發展太陽能項目是否可行?香港可怎樣處理從發展太陽能帶來的技術、經濟、社會及政制上的種種挑戰和機遇?

926日舉行的「賽馬會太陽能關懷計劃」活動「香港發展太陽能︰回顧與展望」網上研討會中,我們邀請了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院亞洲能源研究中心地理系博士後研究員張文偉博士,與我們分享其中心在過往數年有關城市及社區太陽能發展的研究結果。我們也邀請了四位與談人回應張文偉博士的分享,一起討論以上問題。他們分別是低碳想創坊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莊陳有先生、香港可再生資訊平台創辦人何禮文先生、思匯政策研究所項目經理姚俊業先生,以及兼任主持的350香港聯合創辦人及傑出青年協會氣候及環境委員會主席麥永開先生。

亞洲能源研究中心於2017年進行了一項研究,探討「上網電價」政策實施前後,社區參與對能源轉型決策過程的作用。們訪問了元朗錦綉花園大埔康樂園潛在太陽能發電戶和兩間學校以及相關持分者,其研究結果對香港的能源轉型計劃和加強太陽能的社區參與帶來啟示。

「上網電價」令投資太陽能發電系統的回本期大大降低,由35年下降至7年以下,那麼,有天台空間興建系統的屋苑住戶為何會猶豫?張文偉博士表示技術、經濟和體制通統是原因!對申請程序的不確定、對技術方面的疑問以及不懂挑選承建商,這幾個理由足以令居民卻步。這始終是一項需要金錢投資的項目,居民的猶豫可以理解。另外,環保意識薄弱也令很多人忽略了香港身為富裕城市在減碳方面的責任。而學校方面,因為有教育上的考慮 (太陽能系統可作教育用途),其實有很好的發展潛力。

張文偉博士表示香港在太陽能發展方面比很多先進城市緩慢,政府沒有清晰的發展目標,也低估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潛力。「上網電價」是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很好的第一步,但政府不能靠單一政策去推動,而是要制定社區太陽能發展政策,也要定立一個清晰及有意義的太陽能目標,為太陽能發展訂立指引。其他城市的經驗也令我們知道不能單政府,民間(如社區、學校、商界) 的參與很重要。

在討論環節中,幾位講者也表示香港還有很多裝設太陽能系統的空間,如水塘*、天橋頂、球場和閒置土地。而要令市民放心參與,可參考歐美和日本、韓國等地的制度,如培訓技師和設立認證制度,助行業進化;以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科研;設立投訴機制等。張文偉博士與何禮文先生分享了不同城市的趨勢,如日本業界會提供補助予科研者;台灣提供一個讓民作不同形式交易的環境**,如中間採購者會將幾個天台組成一個項目;在台灣和首爾,即使你沒有天台或只有空間安裝一塊太陽能板,也可參與發電或投資。

莊陳有先生和姚俊業先生重申氣變化對我們的影響,以及香港作為先進城市應盡的減碳責任。姚俊業建議政府發行可再生能源的綠色債券,讓大參與,並重新評估香港的可再生能源潛力。莊陳有表示政府應開始檢討「上網電價」到期後如何持續的問題。

參加者在問答環節時亦提出多個不同方向的問題,包括科技是否有助推動政策、跨境購電的可能性、資金和空間不多的小市民如何參與、「上網電價」完結後的情況如何。幾位講者根據自身的經驗和知識一一解答。

幾位講者皆以不同方法推廣太陽能。如張文偉博士表示亞洲能源研究中心製作了一本《太陽能社區指南》(下載),提供安裝的基本知識和概念。何禮文先生創辦的「香港可再生平台」提供了很多有用資訊。莊陳有先生表示觀的提問是個很好的提醒,鼓勵低碳想創坊繼續普及太陽能知識,包括「實戰」知識。我們將總結建設「賽馬會太陽能關懷計劃」首十個太陽能發電站的經驗,將經驗與資訊分享予市民大眾——「『賽馬會太陽能關懷計劃』是一個結合氣候變化與社會服務的創新項目,我們現正繼續尋找合作夥伴擴展計劃,希望鼓勵更多持份者一起建設低碳社會。」除了鼓勵太陽能發電系統的建設,我們也希望將太陽能推廣至個人層面,如鼓勵大眾使用小型或可攜式的太陽能設備。低碳想創坊過去十個月舉辦的太陽能創新工作坊,便教授市民製作小型太陽品,如座枱燈、充電器、手錶等。我們希望讓群明白太陽能與自己相關,明白太陽能有助減緩氣變化。

這次研討會總結了香港太陽能發展的現況,列舉了現時面對的困難及提出解決方法,亦向政府提出了建。我們期望類似對話能持續下去。當有心人集合在一起,集思廣益,定能為社會帶來改變。

歡迎重溫影片︰

歡迎在此下載研討會筆錄︰下載

 主題︰香港發展太陽能︰回顧與展望
日期︰
2020
926(星期六)
講者︰張文偉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院亞洲能源研究中心地理系博士後研究員)
與談人***︰
莊陳有先生 (低碳想創坊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何禮文先生 (香港可再生資訊平台創辦人)
姚俊業先生 (思匯政策研究所項目理經理)

麥永開先生 (350香港聯合創辦人、傑出青年協會氣候及環境委員會主席)

語言︰廣東話
講者簡介︰

張文偉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院亞洲能源研究中心地理系博士後研究員)於2015年取得香港大學的博士學位。他的研究題材包括:可持續發展下的能源轉型、能源政策及能源治理,以及城市治理。在2017年加入香港浸會大學之前,他曾在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擔任教學及研究職位。

*我們早前舉辦了數次太陽能導賞團,帶公參觀香港兩個水塘的浮動太陽能發電系統,詳情
**在我們早前舉辦的「全民投資太陽能!-- 兩個台灣例子」可再生能源網上研討會中,兩位講者分享了台灣投資太陽能發電的模式,影片及筆錄已上載至網頁,歡迎重溫
***根據講者姓氏的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Apply Now